技術文章
硬質電工套管量規-電線電纜的主要組成部分
硬質電工套管量規的組成部分需結合其功能和檢測對象的特性設計,不同類型的量規(如外徑量規、內徑量規、彎曲后內徑量規等)在結構上略有差異,但核心組成可歸納為通用基礎結構和Z用功能結構兩大類。以下是詳細說明:
一、通用基礎組成部分
所有類型的硬質電工套管量規均包含以下核心基礎結構,確保測量精度、操作便利性和N用性:
1、主體結構
1.1作用:量規的核心承載部件,決定量規的整體形狀和剛度。1.2材料:采用高硬度N磨鋼材(如碳化鎢合金鋼或高碳鋼),經淬火、磨削等工藝處理,確保表面硬度≥HRC58,且具備良好的抗變形和抗磨損性能。1.3結構特點:根據量規類型設計為環狀、卡爪狀或圓柱狀,整體無裂紋、毛刺,避免劃傷套管或影響測量精度。
2、測量工作面
2.1作用:直接與套管接觸并實現尺寸檢測的關鍵部位,其精度直接決定測量結果的準確性。2.2結構細節:(1)表面粗糙度嚴格控制(Ra≤0.8μm),確保與套管接觸時無額外摩擦干擾;(2)尺寸公差按標準設計(如Z大外徑量規的內圓直徑公差為 + 0.04mm,Z小內徑量規的外圓直徑公差為 - 0.01mm);(3)工作面需經過精密磨削加工,保證形狀誤差(圓度、平面度)≤尺寸公差的 50%。
3、規格標識區
3.1作用:明確量規對應的套管規格、執行標準及精度等級,便于識別和管理。
3.2內容:激光雕刻或蝕刻的信息,包括:(1)套管公稱直徑(如 “16mm"“25mm")。(2)量規類型(如 “Z大外徑"“彎曲后Z小內徑")。(3)執行標準編號(如 “JG 3050-1998"“GB/T 43815-2024")。(4)制造編號或校準日期(用于追溯和維護)。
4、操作輔助結構
4.1作用:方便操作人員握持、定位或放置,確保測量過程穩定。4.2常見形式:(1)環規(如Z大外徑量規):外環邊緣設計為圓角(R1-R2mm),避免割手;部分大型量規(≥40mm)增設對稱把手,便于垂直放置時穩定操作。(2)卡規(如Z小外徑量規):兩側設計扁平握持部,厚度 8-12mm,符合人體工學,避免測量時手部打滑。(3)圓柱量規(如內徑量規):兩端設計導向錐面(錐角 30°-45°),便于快速插入套管內孔,減少對套管內壁的劃傷。
二、Z用功能組成部分(按量規類型劃分)
不同檢測目的的量規,因測量對象和方法不同,需設計Z用結構:
1、Z大外徑量規(環規)
核心Z用結構:
1.1內圓測量環:主體為閉合環狀結構,內圓直徑嚴格對應套管Z大外徑上限值(如 16mm 套管的Z大外徑量規內圓直徑為 17.2mm,按 JG 3050 標準)。1.2軸向定位面:環規的上下端面為平行平面(平面度≤0.01mm),確保量規垂直下落時受力均勻,避免傾斜導致誤判。
2、Z小外徑量規(卡規)
核心Z用結構:
2.1雙測量爪:主體為 “U" 型或 “C" 型框架,兩側對稱設置測量爪,爪間距為套管Z小外徑下限值(如 20mm 套管的Z小外徑量規爪間距為 19.0mm)。2.2間隙控制槽:測量爪根部設計淺槽(深度 0.5-1mm),避免套管邊緣毛刺卡住量規,影響判斷。
3、Z小內徑量規(圓柱量規)
核心Z用結構:
3.1實心測量柱:主體為長條形實心圓柱,直徑對應套管Z小內徑下限值(如 25mm 套管的Z小內徑量規直徑為 20.1mm)。3.2長度標記線:圓柱表面標注Y效測量長度(通常為 100-150mm),確保測量時套管內孔全程通過量規,避免局部凸起未檢測。
4、彎曲后Z小內徑量規
核心Z用結構:
4.1階梯式導向柱:圓柱前端設計短導向段(直徑比測量段小 0.5mm),便于插入彎曲后的套管彎角處。4.2垂直度基準面:圓柱底部設有平面基準,與測量段軸線垂直度≤0.02mm,確保檢測時量規與套管彎曲方向一致。
三、關鍵輔助組件
1、校準基準面:量規非工作面一側設計精密平面或內孔,用于定期通過測長儀、標準環規等設備校準尺寸精度,確保誤差在允許范圍內(如 ±0.01mm)。
2、防銹涂層:主體表面經發黑、鍍鉻或氮化處理,提高耐腐蝕性,避免長期存放或使用中生銹影響測量精度。
四、總結:這些組成部分協同作用,確保硬質電工套管量規能準確、穩定地檢測套管的外徑、內徑及彎曲后內徑等關鍵尺寸參數,為產品質量控制提供可靠依據。要想了解更多產品組成部分,可隨時聯系河北天棋星子檢測設備有限公司工作人員。